老当益壮志长存 ——记罗马尼亚华侨华人联合会名誉会长施希济 2022年05月31日  

家族聚餐。

2018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摄制组赴罗马尼亚拍摄。

2017年,施希济(前排右七)参加罗马尼亚华侨华人联合会选举大会。

施希济夫妇。叶长一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扫一扫 看视频 叶长一 拍摄 整理陈瑶璐 制作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长一 黄子嘉

  几十年前,一批又一批中国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怀揣着梦想,迈出了国门。他们凭借智慧和勤劳,在异国他乡打拼,书写了一个个共富传奇。乐清柳市的施希济,就是这波浪潮中的“弄潮儿”之一。他一个人出国,之后引领家族几十人走出国门,共同致富,在异国他乡——罗马尼亚成就一段佳话。

  1.

  多番尝试决定出国

  一个晴朗的午后,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驱车来到了柳市镇蟾东村的施希济老人家。自去年底回家后,因疫情关系,老人一直在老家通过手机了解在罗马尼亚的生意情况。精神抖擞、步伐矫健、思路清晰,这是72岁的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提起走出国门,他笑着说:“出国那年,我已40多岁了。当时在国内做了好多事,转‘战’多个行业,但最终选择了出国再创业。”施希济的童年相当艰辛,12岁父亲去世后,他就参加生产队劳动。割草、养牛,田间劳作挣工分,他什么都干。

  17岁那年,他为了生计学手艺开始做木工,一做就是11年。11年间,他走南闯北,远的去过兰州、乌鲁木齐等地,近的去过丽水龙泉等地。为了多赚点钱,木工手艺仅学了一年,就开始独立带徒弟。每年带几个徒弟,尽管日夜操劳,仍然没有多余的钱带回家。因此,他一边做木工,一边开始寻找其它出路。

  上世纪70年代,柳市一带的前店后厂的电器小作坊出现了,一些敢于人先的柳市人开始外出订电器业务,施希济在大西北通过熟人订出了一笔业务,赚了10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当年,他放下了木工手艺活,与几位同龄人决定合伙做电器配件生意。

  1978年,几个人合作创办乐清继电器厂,民政局下属企业。趁着电器行业蓬勃发展,电器配件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还把业务扩展到了国际大都市上海。通过分工,由施希济负责去上海推销产品,建立第一个销售点,而另几位留在乐清管理工厂生产。1988年,一直呆在上海跑业务的施希济发现工厂内部因为管理问题产生了矛盾,没过多久,工厂便解散了。

  1992年,施希济决定独立办厂。他将所有积蓄投入到了生产,创办了三利电器厂。施希济回忆,当时有一家知名电器龙头企业想要与他合作,但他因上次合作的事有了教训,便拒绝了,这也错过了一个绝好机会。后来,由于柳市源源不断的电器厂出现,导致电器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再加上他大胆投资了高新技术,因配套设施跟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亏损了几十万元。再后来,他与另一家企业再合作,生意一般,考虑到未来的事业前景,有点迷茫。一次他与几位朋友闲聊时,朋友无意中提到,一些朋友都去了国外。施希济说:“就是这次闲聊,让我下定了决心,最后真的闯出了另一片天。”

  2.

  带领家族共同致富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电器产品在国际市场有了一定竞争力,也为华商开拓罗马尼亚市场创造了条件。1997年,施希济通过朋友的帮助只身来到罗马尼亚。当时,他的签证是三个月,所以他只能在短时间内了解罗马尼亚的市场。每天早出晚归,虽然语言不通,但他惊喜地发现当地的电器价格与国内的价格相差甚多。“那会我就觉得商机来了。”施希济说。

  回国后,他借了些钱,开始采购物品。刚开始,他进了一个柜的百货,如服装、童鞋等,还有一些电器产品。由于语言不通,他便找了一个外国合作伙伴帮忙翻译,对接市场。一年时间,销量很好,一个柜的货差不多售完,他赶紧回国进货。没想到回国后,那请过来的伙伴不仅把在罗马尼亚的货车及余货全部偷走,还把货款一并占为己有,等施希济回到罗马尼亚时,一切已无法挽回。那年他竹蓝打水一场空,损失达60多万元。

  第一年出国经商的教训是惨痛的。第二年,施希济发了货,就回国把妻子、女儿、女婿一起带到罗马尼亚,一家人全权负责销售、市场等各个环节。一切从头开始,一家人白天负责卖货,晚上则开始挑灯夜读。为了尽快掌握当地语言,施希济一边听电视录音,一边用“白字”当音标作记录。就这样,克服了种种困难,他终于可以与当地客商直接洽谈业务。“谈价格时,我们是计算器不离手。一边利用计算器上的数字,一边用手比划着,最后双方都能理解意思。”施希济提起这些,仍记忆犹新,他说,就这样把一笔笔生意做下来,并建立了友好关系。在一家人的努力下,第三年就在罗马尼亚站稳了脚跟,生意也越做越好。

  随着生意规模逐渐扩大,其他亲戚受到施希济的影响,也经常与施希济联系。此后,施希济陆续带出了弟弟、妹妹以及相关亲戚,这些亲戚在罗马尼亚从事不同行业,有的卖灯具,有的卖电器。

  2009年,施希济带出的整个家族共有46人在罗马尼亚,成为罗马尼亚首屈一指的华人大家族之一。慢慢地,施希济和这些亲戚的产业从一个小摊位做到拥有几十家店铺的商贸公司,同时买了房产。就是凭着这股闯劲,施希济开辟了罗马尼亚市场,家族亲戚的产业也做得越来越大,通过他,乐清制造也远销保加利亚、乌克兰、匈牙利等多个国家。

  3.

  为“一带一路”贡献余力

  据有关报道称,截至到2014年,华人在罗马尼亚经商、生活、发展事业约有1万人,其中90%来自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为了拥有一个标志性建筑,中国在罗马尼亚经商的精英,通过共同努力,于2011年开发建成了罗马尼亚唐人街市场。

  罗马尼亚唐人街,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总面积42万㎡,集休闲娱乐、文化餐饮、商务办公、批发零售于一体。当时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东欧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中心。在罗马尼亚经商的中国公司有两千余家,唐人街集团成为中国华人在罗马尼亚的主要经营公司之一。

  施希济抓住机会,一个人在唐人街购进了50间店铺。他说,一些老华侨还有亲戚纷纷购买店铺。但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原本已形成市场的唐人街生意一落千丈,一些华人又退出了该市场。施希济说,一些亲戚也开始陆续“转战”其它国家,而他的下辈也因为要回国读书等诸多原因,有的开始回国发展。

  事业稳定的施希济,把目光瞄向了远方。他认为,众人富了,还要做些更有意义的事。2016年,看着市场一年不如一年,唐人街市场的管理也成了问题。最后,在几十位老华侨的相邀下,施希济接管了唐人街的经营权,并成立了唐人街服务公司(物业管理),任董事长。他多次赴上海招商,对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客商。近两年,国外疫情严重,但他仍努力四处联系。他说,罗马尼亚有着地理优势,蓝色多瑙河穿越全境,与大小数百条河川汇流,形成“百川汇多瑙”的水系。这里幽林茂密,是“绿金”宝库,地下蕴藏有煤、铁和黄金等矿产。黑海在罗马尼亚东侧,景色绮丽的黑海海滩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果唐人街招商成功,还能辐射整个欧州市场。

  近几年,他四处奔走,忙着接待国内的一些企业家来罗马尼亚考察、交流,并拓展其他不同的产业,他认为同乡会可以成为帮助企业助力家乡发展的平台,于是参加了商会活动。2017年,他当选为第十一届罗马尼亚华侨华人联合会名誉会长。

  虽身在海外,施希济却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经常会询问家乡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只要家乡有什么困难,他都十分热心,乐清水灾、疫情,他都第一时间捐款,伸出援助之手。近段时间,乌克兰战争爆发,虽然他在家乡,但在罗马尼亚的家族成员中,如胡小俊、郑庆柱、黄海霞等,一直在帮助撤离乌克兰的华侨同胞。同时,在罗马尼亚的儿童节及有关活动中,施希济及家族成员都会为当地的贫困儿童捐款,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2018年1月29日,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摄制组就“一带一路”罗马尼亚老华侨的新梦想,专门报道了施希济。通过专题采访,了解罗马尼亚华侨华人的经商现状,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给华商带来的新机遇。 

  “无论我们在罗马尼亚多少年,但我们的根在家乡。现在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近几年来,我们家族中一些成员陆续回到了国内发展,我的孙辈也回到了家乡读书。如今留在罗马尼亚的还有20多人,因为在那边的产业还有很多,只要在罗马尼亚同胞有需要,我们会一如既往地给予帮助。”施希济笑着说。

  人物名片

  施希济,1950年出生于乐清柳市镇蟾东村。1997年赴罗马尼亚一直经商到现在。现任罗马尼亚华侨华人联合会名誉会长、唐人街服务公司(物业管理)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