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连受冲击 不确定性加剧”如何应对? ——访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乐清人林建海 2022年05月31日  
  2022年,新冠疫情尚未结束,俄乌冲突爆发,全球经济再次受创,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IMF在最新报告中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大幅放缓,经济前景恶化。如何看待俄乌冲突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前景如何判断?各国如何加以应对?近日,就这些话题,《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经林建海教授的同意,现将该文略作删减转载,以飨读者。

  记者: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俄乌局势演变,认为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您如何看待俄乌冲突的影响?

  林:考虑到俄乌冲突的影响,IMF已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从1月的4.4%下调至3.6%,降幅近一个百分点。虽然大多数国家还将实现正增长,143个国家的经济增速预测被下调,这些国家占全球GDP总量近90%。受战乱影响,乌克兰今年的GDP预计将出现两位数下滑。受经济制裁及欧洲国家缩减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等影响,俄罗斯经济预计也将萎缩。

  俄乌冲突通过多重渠道波及全球经济。从近期看,世界经济发展将呈现五个特征:一是冲突导致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大涨;二是通货膨胀率大幅升高;三是全球融资环境收紧,债务压力加重;四是各国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分化;五是经济下行风险上升,未来增长面临极高的不确定性。

  记者:我们都知道俄乌在能源和粮食市场上的重要性。据您观察,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会带来哪些影响?

  林:虽然价格上涨有利于能源和粮食出口国,但依赖进口的国家的负担会大幅加重,尤其是欧洲、中亚、中东和非洲的大宗商品进口国。非洲85%的小麦都来自进口。对于那些经济基本面比较脆弱或者外汇储备不足的国家,甚至有可能引发国际支付危机和经济衰退。

  记者:我们注意到,美欧通胀仍在上升,美联储为应对高通胀,在5月4日刚刚大幅加息50个基点,多国纷纷跟进收紧货币政策。您认为这将产生何种影响,尤其是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林:过去一年来,通胀上升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大了这一压力。据IMF最新估计,全球通胀率将在比原先预计的更长时间内保持高位,在发达经济体中更为显著。目前60%的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已超过5%,过半数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胀率在7%之上。通胀威胁着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在许多国家,通胀已成为人们的核心关切,如果高通胀持久不下,可能会影响市场预期,增加控制通胀的难度。

  随着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的收紧,国际融资环境将会恶化。这对债务水平本已高企、经济基本面比较脆弱的国家冲击尤其明显。在近70个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约10%的国家已陷入债务偿还危机,50%的国家也面临严重的债务困难。2022年初至今,美元指数已上升约8%,是过去20年来的最高点。美国利率上升和美元升值给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国家带来了双重风险。如果全球金融市场的形势发生转变,这些国家还可能面临资本外流问题,造成融资压力进一步上升。

  现在看来,各国经济增长前景将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因疫情受到的经济长期创伤更加严重。据IMF预测,2022年这些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将为3.8%,远低于疫情前十年5%的平均年增长率。同时,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其经济增长预计将持续低于疫情前的趋势水平。受疫苗分配不均、燃料和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低收入国家,尤其是弱势群体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富裕群体和贫困群体的复苏进程出现深度分化。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

  记者:如您所言,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下一步各国政策应对重点应放在哪里?

  林:在巨大的不确定下,全球经济政策制定者们面临的政策权衡取舍将会变得更加艰难。各国可从以下六方面着力:

  一、把应对通胀作为当务之急。

  面对这一挑战,美联储和其他部分央行已采取行动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持续上升和防止高通胀预期的形成。往前看,各主要央行应继续采取清晰的政策沟通,包括就货币政策收紧过程提供明确的指引,并以数据为依据进行政策调整,以避免金融市场出现不必要的剧烈波动。

  在退出支持性政策时,政府应考虑到政策收紧对那些财务最困难的消费者和企业的影响。为防止货币政策迅速收紧造成过于严重的、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政策制定者应密切关注金融部门的风险,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帮助受困企业。

  货币政策紧缩可能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和就业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为避免未来经济承受更大损失,政府应采取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平衡发展的政策,特别要推进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供应短缺的情况下,货币紧缩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影响需求,但无法控制来自供应端因素对通胀带来的冲击。因此,尽快修复供应链尤为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有效地控制新冠疫情,也需要尽快地结束俄乌冲突。

  二、采取灵活的财政政策。

  2022年,全球公共债务水平预计将从2020年的高点略有下降,但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将在中期稳定在95%左右的高位,仍然比疫情前高出10多个百分点。

  在当前复杂情况下,财政政策需要更加灵活。对于债务水平较高、需要财政整顿的经济体,政府可在财政调整并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为弱势群体提供更精准的定向支持,保障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支出。同时,制定一条可信的中期财政路径有助于创造所需的财政空间,也可避免损害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

  三、积极拥抱数字革命。

  全球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是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疫情促使不同产业和商业活动采用更多的数字技术,促进供应链多元化,提高了管理营运的效率。同时,近年来,加密资产和区块链在内的金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金融交易速度并降低交易成本,给未来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目前,有近100个国家已经或正在研发央行数字货币。这些新的变化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应注意新的风险对金融监管的挑战,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思路和新需求,因时制宜地完善政策框架。

  四、迎接气候变化挑战,促进绿色转型。

  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带来威胁正在加剧。绿色转型不仅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转变,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它还将带来劳动力市场的转型,不同职业和行业的就业机会将发生变化。IMF最新分析显示,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为了让经济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有关政策方案将在未来10年使约1% 的就业机会从高碳排放工作转移到低碳排放工作。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转型的规模更大,约为2.5%。因此,面对劳动者在转型期间会面临困难,政府需要制定合适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比如提供培训项目来帮助改善劳动者技能等。

  五、加速创新和结构性改革。

  纵观世界发展史,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创新、利用新科技更是推动生产率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缩小与发达经济体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特别是促进结构性改革,对研发采取优惠政策,完善产权框架等举措有助于促进技术的创新和传播。简化中小企业的税收制度也有助于新公司进入市场,减少非正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生产率。从长期来看,增强全民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改善人力资本是不断创新和吸收应用先进技术的重要保障。

  六、防止全球经济的碎片化。

  2020年新冠疫情和2022年俄乌战争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观察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前景产生了疑虑和担忧。在2022年4月下旬召开的IMF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上,一些政策制定者在与媒体的采访中强调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带来的好处。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不同场合也表明,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经济更加紧密相联。因此,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发展,造福于全人类,离不开国际社会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紧密合作。在当前形势下,防止全球经济碎片化和加强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总之,如今的世界高度互联互通。欧洲的战火会在非洲造成饥荒,一场大流行病会迅速席卷全球并反复数年,某一地区的碳排放也可能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这些变化相互关联,影响波及全球。应对全球挑战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通过多边努力来推动国际合作。建设一个繁荣、更有韧性、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经济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林建海,1955年出生于乐清磐石镇,1974年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1981年被选派至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留学,1983年转至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获国际金融博士学位。  1989年加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秘书长,兼任理事会和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秘书长,现为国际金融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金融四十人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外交学院荣誉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院校客座教授。他亲历和深度参与了全球宏观经济监督、全球金融危机救助、IMF份额和话语权改革等重大决策。

  (记者 周武英 北京报道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长一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