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大气写雁山 ——刘旦宅与雁荡山 2022年04月22日  

《雁荡雄姿》。刘旦宅

  ■卓永

  他是一位创作“小人书”的“大画家”,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称他为“一个真正的国画大家”,而他则说:“我只是一个认认真真画画的人。”

  刘旦宅(1931—2011),原名浑,又名小粟,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1941年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被誉为“神童”。1951年离开家乡到上海,在上海大中国图书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插图与连环画创作。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中国画院顾问等。出版有《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故事图》《刘旦宅画集》等,著述宏富,系海派现代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雁荡山与刘旦宅生活的温州城区不远,坐车仅有两小时左右,但由于少年时家境贫困,没有机会前往游览家山。他成年之后一直工作在上海,很少回到温州,常在画作上钤印“瓯越人”,以表达一位游子对家乡的思恋。1978年秋,刘旦宅来到雁荡山写生,创作有《雁荡雄姿》,又名《雁山晴翠》《雁荡山色》《雁荡松云》等。此作数次上过拍卖,著录于《海上绘画》。作品以“之”字形构图,崖嶂高耸,雄伟壮观。峰嶂、苍松、白云,没有出现景点人物,令人无限遐想。

  刘旦宅风神潇洒,大格局,大气魄。他以擅长人物画享誉画坛,笔下并不多见的纯粹山水画大气磅礴,境界奇伟,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力,非一般画家所能为。台静农在《刘旦宅画集》序言中写道:“旦宅写山水,笔墨雄肆,厚重之中自有隐秀之气。”

  《拄杖听松涛》作于1980年,款识:“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雁荡归来,用稼轩句写意,旦宅。”此作雄浑大气,意蕴深远,曾参加“海上升明月——海上画派重要作品展”,并著录于《刘旦宅画集》《新金陵与海上名家精品集》。画面中依旧是巨大的山崖占据整个画面,境界宏大,高山顶部墨韵丰富,仅留少许空白。右下角绘五棵苍松,盘根错节,针叶疏朗,清泉绕石而流。一身穿白衣者站立平地处,手持木杖仰望对面巨嶂,似在吟诗抒怀,似在赞叹高歌。

  1985年夏,刘旦宅最后一次来到雁荡山,此行偕其夫人王微粼同游。适逢谢灵运诞辰1600周年,绘制《雁宕谢屐》赠送雁荡山管理局留念。这次在山里足足一个多月,登山看云,收获良多,画夹中留下了不少速写、素描。是年春,刘旦宅与陆俨少、苏渊雷三人合作《铁城初月见梅花》,以贺雁荡山书画社成立。

  画家在雁荡山中边走边画,边画边思,他曾用唐人诗句对他最喜爱的两座名山作了形象的描述:“雁荡山是‘山从人面起’,适合站在山下看山,黄山是‘云傍马头生’,必须上山看山。”而从绘画的角度,刘旦宅认为黄山与雁荡山也非常有代表性,黄山就像南宋的山水,秀丽清奇,变幻无穷;雁荡则如北宋的山水,粗放堂正,气势磅礴。他认为,雁荡、黄山容易入画,但都不容易画好。

  1987年冬,刘旦宅作有《雁荡天柱峰》。款识:“南天一柱。雁荡灵岩天柱峰,拔地摩霄,望之有万仞之势,名谓天柱宜矣。丁卯冬日,刘旦宅作。”著录于《刘旦宅画集》《刘旦宅纪念画集》。天柱峰高耸立于画面中间,峰顶仅绘数棵松树,峰后以淡墨粗笔皴擦,不施色彩。构图高远,笔墨厚重,给人一种高大雄伟的气势。

  温州可谓人杰地灵,但历史上寡见名家,更谈不上以温州为名的地方性画派。20世纪80年代末,刘旦宅先生看了乐清画家胡铁铮的山水画稿后说:“雁荡精神气质被你抓住了。”并欣然题写“力创雁荡画派”的勉励语。刘旦宅有创立“雁荡画派”的理想,他认为明清以来,已有众多以黄山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山水画家群体,形成黄山画派,唯有雁荡山还未能得到充分开拓,是值得“开采”的宝藏。刘旦宅在山水画上有巨大突破的理想未能实现,最终抱憾而去。丹青不老,风骨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