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烟已随风云去 「走西乡」 2022年04月20日  

成模(资料图)。

踩泥(资料图)。

前州村仅存的砖窑。应裕智 摄

  ——记前州村砖窑兴衰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应裕智   前州村位于柳市镇西城社区,曾是温州地区砖瓦业发源地。   前窑因村前设有烧砖瓦之窑,故称前窑。因村庄地大人多,新中国成立之后,原前窑村分为前、后两村,前村改名为“前州”,后村保留“前窑”之名。   据了解,前州(前窑)制作砖瓦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农忙时农民在农田耕作,农闲时制砖瓦增加收入,世世代代、家家户户传承手工制作砖瓦的技艺。农闲时节,农民用木船从外村运来泥料,充实池塘,待下半年降水较少,从事砖瓦生产。  1953年,前州村办起了砖瓦厂,改为煤窑,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升级,后又改为轮窑,大批量生产砖瓦、平瓦,成品销往我市各乡镇,甚至通过七里港码头走海运远销全国各地。  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是前州村生产砖瓦的巅峰期。烧砖瓦已经不再是农民农闲时赚外快的手段,而是演变为每家每户全力投入的专业化生产经济模式。前州村“一肩挑”干部陈建阳介绍:“当时我们村共分为17支生产队,每支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砖窑,人员多的生产队拥有两座砖窑,全村共有20来座砖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窑烟在村庄上空飘荡。”  村民刘斐卡今年64岁,聊起年轻时烧制砖瓦的经历,提及最多的字眼是——辛苦。前州村河道纵横,河运便捷。当烧制砖瓦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本村及周边村的河泥供不应求,各生产队要通过河运从黄华、长岐、翁垟等地运输原材料。“通常是深夜零时从砖窑出发,手摇6个小时的木船,天亮后到达挖河泥的地方,装载好河泥后,再摇6个小时的木船返回砖窑。这时差不多是下午4点钟了,要立即搬运河泥,制作砖瓦。”  砖瓦的制作过程繁琐漫长。先糊坭,然后用泥枪反复插入泥中,使泥松软,再用双脚踩泥,使泥柔韧,瓦泥要反复踩踏6次,砖泥要反复踩踏4次,接着将泥倒入模具,做瓦用瓦扎(模)、做砖用砖范(模)。成型之后,搬进窑炉,下层铺砖,上层铺瓦。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在窑底塞入煤或干柴燃烧。   “窑炉要连续不断地烧上4天时间,夜里也需要有人看炉添柴。加上运泥、晒砖等环节,制作一炉砖瓦,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时间。”刘斐卡说,夏季干燥少雨,是烧砖的高峰期,各生产队通宵达旦忙碌。白天前来买砖瓦的船只在河面上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烧砖人常说:“一窑砖,万斤柴。”烧制一窑砖瓦除了耗费人工大量体力和时间,还要消耗大量燃料。“我们每个星期都去白石、永嘉等地购买大批柴火,烧一窑砖瓦,需要5000至6000公斤柴火。如果使用煤,则要5吨左右。因此砖瓦的利润并不高。”村民刘虎豹说,他有十几年的烧砖瓦经历,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转行从事电器生产与销售工作,他也投身其中。

  1969年,前州村首家企业“前地综合电器厂”诞生。1973年,该厂建厂房20间,招收工人80多人,其订购的新型低压电流互感器数量多,业务额高,销售面广,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前州输送到全国各厂矿单位。之后,生产互感器转为家庭式个体生产,“哐当哐当”的机床作业声逐渐取代了浓浓的窑烟。  曾经炙手可热的砖窑在日新月异的乡土变迁与重塑之中,冷却、荒废、坍塌、拆除。目前,前州村只剩下前州大桥东首的两座旧砖窑。据悉,这两座砖窑的炉火一直燃烧到世纪交替才彻底熄灭。  记者实地走访了两座砖窑,在柳白河沿岸,两座旧砖窑被荒草杂树掩盖,远远望去像两堵残破的城墙。每座砖窑占地约20平方米,高约5米,由石块垒筑而成,外观看起来仍坚固完善。朝南有一个2米来高的门洞,西侧有一条石阶,拾级而上,可以抵达窑顶,站在窑顶可俯看窑洞内部。洞口周边野花盛放,还有村民种植土豆、豌豆,即将收成。   “后生很难想象当年初村里烧砖瓦的盛况。”陈建阳说,村两委收集了瓦扎、灵盘、泥刀、砖范、泥塘拄、拍板、推屏等制作砖瓦的工具,在文化礼堂展出,让后辈们能够借此了解村庄的历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