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存琴在扫码。

谢管渃菡(左)在工作。

陈素青(右)在采样。叶泉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王旭怡 通讯员 叶泉如果说,防疫人都是逆行者,那么核酸采样人就是逆行的“尖兵”。在乐清就有一批医护人员冒着风险、“直面病毒”完成核酸采样,坚守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严把核酸采样第一关。
技术精湛多次参加支援行动
3月29日晚,赵存琴与同事完成了一批次密接人员的核酸外采任务后回到医院。做完后续工作后,她返回家中,但却不时看看手机,生怕有什么任务错过了。赵存琴是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手外科护士长,是医院核酸采样团队中的“精兵”。2020年1月疫情发生以来,她是院内首批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到后来的核酸采样工作、防疫培训等,她以自己熟练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责任感,完成了一次次紧急任务,也帮助院内防疫工作流程向专业性、科学性不断提升。
2020年9月,赵存琴作为核酸采样人员,在七里港码头为重点人员进行定期采样,此后,便一直奔波于医院和采样的路上。“一次外采任务,我记得凌晨3时电话响了,我3时多就赶到了医院,9时完成了所有的采样,才想起来没喝水和吃饭。”赵存琴说,这样的紧急任务常常会有,家人也总会一觉醒来发现她半夜又出去工作了。
“我是院内首批防疫人员,也常常参与一些新技术、新流程的培训,业务娴熟,且我家住得离医院比较近,车程只有十来分钟,所以可以做到随叫随到。”因她精湛的技术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赵存琴总是作为一些重要任务的首选人员,参与了龙港、苍南、温州市区等多次支援行动,并担任组长。
“鼻咽拭子采样通常会比较不舒服,但若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去掌控分寸,便能减轻这种不适感。”赵存琴说,采核酸时也会碰到一些年纪特别小的孩子,最小的才10个月大,通常她采完了,宝宝都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而一些害怕采鼻咽拭子的人员,她也会立刻安抚,3秒以内快速解决整个流程。如此温柔又技术好的“大白”,让她在工作中总是得到群众的夸奖。
户外采核酸身上长满痱子
“我比较年轻,体力好,也没有家庭和孩子的牵绊,所以有一些紧急任务时,只要需要我,我都可以去。”电话那头是女孩儿甜甜的声音,3月24日晚,刚忙好当天工作的谢管渃菡才有空接受记者的采访。作为乐清市中医院的一名年轻护士,今年才22岁的她参加工作才1年多,却是防疫线上的一名“老同志”了,业务十分娴熟。
今年2月,刚从市区一服务点撤回来,谢管渃菡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原本要到一服务点参与核酸检测工作的同事因刚做了手术不便参加,她便主动提出顶岗,对于如此忙碌的生活,她早已习惯。虽然年纪小,但在同事们的眼中,这个女孩儿有着超出这个年纪的韧劲。
去年七八月,天气最热时,她与同事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户外采集核酸。“条件有限,只有简单的桌椅和电风扇,哪里有任务就去哪采集,中间不能喝水,真的挺辛苦的,每天脱下防护服时,里面的衣服甚至能拧出水来。”谢管渃菡说,那段时间她身上、手臂上、腿上长满了痱子,父母看见了特别心疼。而她却不叫苦,反而调皮地安慰父母:“长痱子说明我的防护服穿得严实,很安全,你们就放心吧!”
今年年初,一次紧急外采任务,凌晨2时出发,一直忙到了23时才结束。“那次工作量很大,因为需要采集核酸的人太多了,我们中间不能休息,所以饭也顾不上吃,好在大家都很专业,凭着肌肉记忆也能顺利完成流程。”谢管渃菡说,防疫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每每收到来自群众善意的感谢时,她便觉得十分温暖。在隔离点为一名隔离人员量体温、测核酸时,对方说:“给你们添麻烦了。”听到这样的话语,她觉得身上的疲惫感都被冲淡了。
3个月累计采样近2万人
“您好,请出示健康码……请张嘴,抬头,说‘啊’。”3月16日,雁荡山高速出口核酸采集点,陈素青身着防护服,全副“武装”地坐在服务窗口前,耐心地为过往群众进行咽拭子采样。只见她快速将棉棒伸进检测者口中,擦拭两腭弓、咽及扁桃体的分泌物,随后麻利地放入试剂管密封,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这样的动作,她平均每天要重复操作300多次。
陈素青是雁荡镇中心卫生院下属泽前卫生室的医生。从医20多年的她,自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一直坚持在抗疫一线。她曾担任驻隔离点医生,为重点管控对象监测体温、采集核酸;她曾值守过动车站,为出入乘客测量体温;她还服务过雁荡镇疫苗接种方舱,为接种人员登记信息……只要哪里有需要,她就会出现在哪里。
2021年底,为加强元旦和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措施,乐清市在雁荡山高速出口新设核酸采样点。作为本地医生,她接受组织安排,为守好乐清“北大门”贡献应有力量。
雁荡山高速出口核酸采集点设在一个临时集装箱里。寒冬时节采样点里只有一个取暖器,6个小时低温环境下的高强度不间断工作,让陈素青浑身发冷,手脚冻得冰凉、麻木。虽然很冷很累,但她没有放慢采样速度。而近期气温直线上升,她每天都被防护服闷得汗透衣背。为了减少防护服的穿脱次数,工作期间她几乎不喝水。3个多月来,她已累计服务近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