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平
《乐清日报》8月23日的“文化周刊”披露了乐清方言研究成果列入《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一辑)》出版的相关信息,回顾了这项研究工作的一些过程细节。其中提到:“遴选方言发音人,可以说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当地人”,最后,根据三个条件确定了五位各有代表性的发音人。
遴选五位发音人,却需要“千挑万选”,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乐清人不是都能讲乐清方言吗?何必再三挑选?
这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在《热风·随感录二十五》中说到的一个现象: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教,如此看来,还应该有父范学堂了!”鲁迅说:“这位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
《周礼·考工记》里有一句话,说是“粤之无鏄也,非无鏄也,夫人而能为鏄也”,翻成白话文就是:越国没有专门的铸铁工,并非真的没有铸铁工,是因为当地大部分人都能铸铁,所以没有出现专门的铸铁工。
乐清人会讲乐清话,生理健康的男子会做父亲,似乎是天然的“人而能为”的事,可是一旦提升到专业的层面、更高的层次,那就得千挑万选,甚至许多人要送进“父范学堂”从基础学起。
其他社会领域也是如此。“人而能为”只是数量堆积起来的基础,并不能说明这个领域一定可以健康、持续地发展、提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乐清各地先后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产业,像芙蓉的电工钻头、虹桥的电子、慎海的头盔、柳市的低压电器、北白象的五金、磐石的西装……当这些产业兴盛之时,该地方从业人员占居民比例之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谓是“人而能为”。当某个产业因为各种原因衰败之时,从业人员数量上的优势根本无法挽回其颓势。
“人而能为”是一种优势,却不是根本支撑。就像造房子,地基再硬,也需要好的梁柱来承重。
为了研究方言,我们用最专业的精神,对发音人千挑万选;对于那些优势产业,为了使其安全、健康、持续发展,也得拿出专业的精神,精选优质团队,送进各类学堂进行培育。这个工作,我们已经在做了,但以笔者的浅见,觉得还是远远不够,我们各个产业(也包括非生产行业)的高端人才储备还相当匮乏,而且相当的不稳定。
高端人才是优良种子,“人而能为”是种植面积,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种植面积固然十分重要,但要实现旱涝保收,必须要有充分的良种储备。优良的种子,又正是从“人而能为”的面上千挑万选而来的。(作者为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