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垃圾分类设过渡期 垃圾分类 我有话说 2019年07月22日  

据中国节能网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而实施起来要做到事半功倍,还得在方法上多加探索

  ■张丽萍

  8月1日,乐清将正式实施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违反者将予以行政处罚。(7月16日《乐清日报》)

  “垃圾分类”这个词,似乎一夜之间成为热门话题。7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引发全国关注,上海垃圾分类难度系数之高也引来网友热议。因此,当听说乐清也马上要实施垃圾分类,许多市民都很意外。

  从具体内容来看,乐清要实施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比上海要低得多,也容易得多,然而,许多市民对该标准能否在乐清如期全面实施却持怀疑态度。

  数年前,乐清的公共场所就已设置分类垃圾桶,两个不同颜色的小桶并排而立,外面分别写着“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这是最简单的分类 ,可很少有居民按桶上的标注投垃圾,这些垃圾桶上的标注基本等同于无。更有甚者,连垃圾入桶都不愿去做。比如一些老旧小区里面,尽管隔一段距离就置放有垃圾桶,可总有人图方便,把垃圾往楼道边的地上一扔了事。这些垃圾被猫狗一扒拉,再被风一吹,满地乱飞。至于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外面的,更是常见。连乱扔垃圾的现象都尚未杜绝,垃圾分类投放,谈何容易?

  其次,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是今年5月9日出台的,到8月实施,中间只隔两三个月,不管是相关部门,还是老百姓,都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所以,当许多人刚以与己无关的态度在网上围观上海人民,突然听说乐清也马上就要实施类似标准,未免措手不及。上海的垃圾分类早在2011年就开始试行,经8年时间由点至面循序渐进,本月才正式实施,纵使这样,仍有人不适应。我们在“预热”不够的情况下实施垃圾分类,显然过于仓促。比如对相关部门而言,按新规,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有害垃圾等要投放到指定地点,这些“指定地点”都指定了吗?分别在哪里?老百姓都知晓吗?市民违反投放标准要予以处罚,怎么监管?现在乱扔垃圾者都极少被处罚,何况还没将垃圾分类。配套、监管措施若缺乏,谈实施便会流于一句空话。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每一个公民,虽然乐清实施的分类标准不难,但投放要求却并不简单,基本“颠覆”市民平时的行为习惯。比如扔废纸要先折好压平、餐厨垃圾要固液分离和油水分离后投放等等,市民对这些要求从别扭到习以为常,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何况事实是离实施之日不过十来天了,大部分市民对这些还都一片茫然。

  从理论上说,一个新规一旦正式实施,就要全民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以现在的情况,要让垃圾分类在实施之日起就人人配合、立见成效,显然不现实。在我看来,实施垃圾分类应设一个过渡期,给各方一个接受、准备的过程。过渡期不要一刀切,不同的镇街、单位和居民区都可有所区别,视情而定,当然也不能太长。过渡期过后,条件成熟,再加大力度,把新规落到实处。垃圾分类势在必行,而实施起来要做到事半功倍,还得在方法上多加探索。

  (作者为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想办法减少垃圾产出

  在垃圾分类前尽可能做好废旧利新,从而减少垃圾的产出

  ■九先生

  7月16日的《乐清日报》长一工作室栏目,用一整版介绍了将于8月1日起实施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及对市民生活的关联影响。从目前上海等地的推行效果来看,严格、细分的垃圾分类制度,客观上倒逼了广大市民提升环保意识。

  垃圾分类本身是寄希望通过回收利用,给垃圾处置带来便利,并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但生活中的垃圾有千百种,对普通市民来说要做到正确分类,有相当的难度。就乐清市域情况来说,立即推行垃圾分类标准、严格落实惩戒措施,就要付出相当大的行政成本,特别是垃圾回收及无公害处理的末端要发挥关键作用,否则垃圾分了类也白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并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住垃圾的产生量。

  垃圾分类固然难,但减少垃圾产生,却是每个市民举手投足都可以自行完成的,而不是等到垃圾强制分类带来困扰时,才去看垃圾分类的攻略。

  笔者根据目前一些常见的资料,总结出目前主要九项减少日常垃圾产生的日常经验:一是外出购物尽量携带环保袋,或充分利用轿车后备厢,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二是外出旅行及公务,尽可能带上必备用品,包括牙刷、毛巾等,尽量不用一次性用品。三是尽量少点餐食外卖,多到店面就餐,减少那些最终会扔进垃圾桶的外卖包装物。四是尽可能不购买过度包装的物品,或者减少包装,包括各种水果、月饼、海鲜大礼包等。五是参加社交和商业活动时,尽可能不拿宣传册、宣传品。六是网络购物,尽可能不买单独小份包装的商品,尽可能批量购买,减少包装垃圾产生。七是逐渐放弃家居的纸制用品,用布制用品替代,包括手绢、毛巾等。八是尽可能订阅电子化书籍及报刊,减少纸质浏览物的堆积。九是变物品丢弃为捐赠,对明确不使用的物品,如衣物及部分电子用品等,尽可能转赠或者捐献。

  经验不难形成,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的倒逼,形成减少垃圾投放的行为自觉。除了严罚和激励之外,绿色教育也要跟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垃圾产生量和“垃圾收费”的对应联接,在垃圾分类前尽可能做好废旧利新,从而减少垃圾的产出。

  (作者为乐清知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