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之歌 《一路的落英缤纷》序一 2019年07月19日  

  ■孙绵涛

  这本文集中收录的90首现代诗,原想一口气读完,但由于事情一直特别多,断断续续花了三天时间才读完,并整整记了七页纸的笔记。我这样来读文集中的诗,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在为别人的作品写点什么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不太关注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就写者的意愿发表一些高大上的议论,另一种是认真研读作品的内容,根据作品的内容来写点什么。本人比较习惯于后一种方式,于是就认认真真地阅读了这些诗。第二点是文集中收录的诗全是作者写的现代诗,如果说这些年我本人对诗有那么一点爱好的话,对旧体格律诗接触多一些,对现代自由诗研习则较少,要为现代自由诗写点什么,必须要花些时间去认真学习一下现代诗,读这些诗为我学习现代自由诗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文集中收录的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首来自作者心底的家乡的歌——雁荡山之歌。作者的家乡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全国著名的风景区雁荡山就在温州乐清,可以说雁荡山就是作者的家乡。作者写道:“但愿我的文字,但愿我的声音,能表达奇秀雁荡的至纯,为灵秀雁荡献上一首首赞歌。”这样,我为这本文集中写的序自然就用《雁荡山之歌》冠以其名了,这也大概正符合作者之意吧。

  我特别感动的是作者述说的家乡的人、海、渡口、桥、城、小巷、山水、风月、花果和草木的故事,抒发的对家乡的深沉的情感。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了家乡人的过往与当下,礼赞了家乡人不屈的灵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精神的赞美和眷念。在诗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家乡千姿百态的浪花,成群的海鸟,喷薄的朝阳,瑰丽似锦的落霞,碧蓝平静的海面,听到了生生不息的涛声;看到了作者一往情深的东山渡、老码头和磐石渡口,桥和桥下的小溪;看到了作者家乡的小巷、老街和老宅,感受到了烟雨中的江南小城的微笑和忧伤。作者还用多彩的笔描绘了家乡的春天和春花,秋天和秋月、秋实及落叶,冬天及冬天的飞雪;描写了家乡的云,家乡的夜及家乡的雨;特别是在《翠》的一首组诗中,作者着力渲染了春夏秋冬“翠”的妩媚动人,描述了作者与“翠”的交往及相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情思及追求。作者赋予了家乡山山水水和一花一木以灵性和智慧,读来不仅觉得是诗人与家乡的心灵对话,个中之喜悦,忧伤、激动,坚守、追寻与梦想也深深地扣动着读者心弦,读者不知不觉也被带入其中,好像也沉浸在自己与家乡的人、事、物、景的对话及深情的交流中而不能自已。

  我特别喜欢的是作者娴熟的且颇具个性的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和才情。作者对中国现代诗各派大家的风格了如指掌,融会贯通,信手拈来,自成一体。作者以拟人化的笔法,以对白或独白的形式,与家乡的人和事,物和景交心、谈心,语言或自然清新,或明快深沉,有时直抒胸臆,有时隐约委婉,处处流淌着作者对家乡的最真实的情感,充盈着作者对天地万物最真切的感怀。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徐志摩描摹的如画的风景,展现的如水的柔情;海子孤独诗人的伤感、明亮、暖意与幸福;戴望舒海的情愫,秋的清愁;顾城的土地,阳光,月亮,露水,草的种子,树的叶子,站着不说话的人儿的安然美好和自在满足;北岛理性的思辨及冷峻坚硬;郑愁予的意境,佳句及韵味;席慕蓉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切感悟;舒婷的充满爱意而又富有尊严的木棉;余光中思乡的自然纯朴,笔调轻灵及寓意悠长,以及卞之琳的思辨及哲理。总之,这本文集是一个现代诗的大百花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着实令人陶醉。

  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骄人成就。这本诗集的作者王誉是我17年前的研究生,他当时给我的印象是有才华,有能力,有担当,以后在学术或文学以及行政上都会有很好的发展。看来我的眼力没错,作者后来无论是在教育行政岗位还是党的纪检岗位上,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受到了领导和老百姓的交口称赞。更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作者还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除了出版了一本具有浓郁乡情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文集《在时光里漫步》外,现在又推出了一本融诗歌、小说和散文于一体的新文集,读后令人钦佩和赞叹不已。要知道,作者是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如此高质量的产出,除了少有的才气,就是常人所不具备的勤奋了。祝愿集才气与勤奋于一身的王誉君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大。

  (作者系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