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2版: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执子之手 并肩战“疫”

“注意安全” 最深关心

陈斌在卸货。
周士杰在卡点检查。
扫一扫 看H5
  编者按:在并肩作战的战“疫”一线人员中,有不少是夫妻,他们中有医护人员、民警、护工、社区干部、配送员等,他们执手“逆行”,用行动诠释着特殊时期的爱情和亲情,感受人间爱的力量。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露露 通讯员 林晓秋

  2月13日,徐东方穿上隔离装备后,让一名同事帮忙拍了一张照片,“平时很少拍照片,就当给近段时间的忙碌留个纪念。”

  陈寅诞和徐东方是夫妻,分别是乐清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医生和护士长,徐寅诞坐守门诊,妻子徐东方守护隔离病区。徐东方自从1月22日进入隔离病区工作以来,至今还没有休息过。今年已经53岁的她,长时间穿戴隔离装备在病房里工作,常感到胸闷、缺氧、头晕,可她坐在办公室稍微喘口气后,又忙活起科室里物资配备、病人护理等工作。

  自从抗疫以来,徐东方一直住在医院的宿舍里,已经20多天没回过家了,女儿每天都要打电话来关心母亲的身体状况。陈寅诞性格比较内敛,2003年“非典”期间,他坚守在病房一线,如今妻子在一线,他嘴上说着支持,但平时通话中交流病区的情况时,偶尔几句“要注意安全”的关心话语,显露出了他的挂念和担忧。

  为了让家人安心,徐东方很少提及工作中的风险。初期,收治患者中有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对孩子进行采血、输液扎针等操作时,由于面罩上雾气太多,影响视线,两双手套太厚影响操作,为了能精准一次成功,让孩子少受苦,她只好暂时摘掉面罩(戴着护目镜)、脱去其中一副手套来操作。

  现在,护士团队中特意调配了儿科护士,她们也找到了在防护面罩上涂抹洗手液来防止起雾、在长期受口罩压迫的鼻梁处贴透明护贴等方法来保护自己。看着治愈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徐东方相信,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不远了。

  并肩作战 分享经验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遥 通讯员 林晓秋

  朋友圈里流传着一张照片,因长时间穿隔离服、戴防护口罩,一名医生的脸上留下深深的压痕,可他嘴角却露出一丝微笑,让人看得十分心疼。这名医生就是乐清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陈翔翔。

  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陈翔翔和妻子李丁丁可谓是站在最前线。陈翔翔是最早一批进入隔离病房为确诊患者提供治疗的医生。当时说第一批患者已经到达隔离病区,陈翔翔和其他两名同事立即报了名。

  在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后,他与另两名医生在各自防护服的背后写上名字和“加油”两字,相互鼓劲进入“战场”,与疫情搏斗。

  消息传到妻子李丁丁那边时,作为心内科护士的她心情十分复杂。“当时只知道这个病毒传染力十分强,而翔翔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很害怕他倒下。”李丁丁说,但她还是支持丈夫的行为,默默嘱咐丈夫要多加小心。

  第三天,李丁丁也报名进入隔离病区工作。这时轮到陈翔翔担心妻子。“我亲自帮助丁丁穿防护服,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担心有职业暴露的隐患。”陈翔翔说,简直比自己进入隔离病区还要慎重。

  这对小夫妻将一周岁大的孩子留给了父母,自己则住在定点宾馆里,再也没有回过家。在隔离病区工作,这对夫妻看似相隔不远,却怎么也见不了面。“不是地点上错过,就是时间上错过。”李丁丁说。下班后,他们在碰面时,没时间彼此问候,而是抓紧时间沟通工作上遇到的难题,相互分享经验。“经验分享,成为我们之间的情话。” 陈翔翔说。

  不过,隔离病区的工作氛围越来越好。“一开始患者情绪很是烦躁,让医生们很紧张,但随着一个个患者病情好转,患者们也逐渐信任我们,情绪上也平稳很多。”陈翔翔和李丁丁说,能够一一送别治愈的患者,这对医生来说是内心最大的满足。

  这对夫妻表示,能够在同一片战场共同奋战,是抗“疫”线上最浪漫的事了。

  “各自安好” 最美情话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遥

  “妈妈现在还不回来,是不是把我忘记了?”2月12日晚,还在单位上班的胡娃娃突然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听到女儿小声嘟囔的声音,她内心十分愧疚。

  胡娃娃和丈夫杨汉勇都是乐清市公安局的一线民警,分别在特巡警大队和刑事科学技术大队工作。由于疫情影响,胡娃娃将6岁的女儿送到娘家,大年二十九就和丈夫双双在岗。尽管局里有暖警政策,允许双警家庭的一方可以休假,但看着其他同事全都奔赴一线,胡娃娃自然也不能落下,主动申请坚守岗位。

  相比之下,杨汉勇的工作更为危险。杨汉勇是法医,目前支援虹桥派出所,负责在留观点执勤,最忙时一天要执勤24小时,基本没有时间回家。仔细算来,这对夫妻已经有十多天没能见面,视频聊天也少之又少。

  虽然胡娃娃可以抽空回趟家,可对于女儿“何时回家”的回答,她老是食言。每当深夜回到家时,女儿往往早已睡去,胡娃娃的心中满是愧疚。

  前不久,胡娃娃回家拿换洗的衣服,正巧看到丈夫拖着行李箱出门。“不用过来了,我拿点换洗衣服,马上就走。”丈夫隔着大老远冲她喊。看着胡娃娃眼中有不舍,他又喊道:“咱们各自安好吧!”这种“直男”式的表达,胡娃娃听了十分甜蜜。

  “各自安好”,也许是这特殊时期最美的情话了。“作为人民警察,必须为大家的安好背水一战,守好大家才有我们的小家。”胡娃娃说。

  患儿笑容 慰藉思念

  ■叶泱程

  他是儿科医生,套上防护服走进儿童隔离区,做起了孩子王;她是血透室护士,为患者连接起“人工肾”。在乐清市人民医院里,有这样一对医护夫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生命保驾护航。他们是金定好、卓乐琴夫妇。

  作为特殊隔离病区儿童医疗组组长,每天8时不到,金定好都会准时出现在儿童隔离区前,与同事交接好工作,详细记录好每个孩子的情况,便套上防护服,进入隔离区,开始一整天的工作。

  “晶晶(化名)还只有10岁,她情况怎么样?……”2月8日,晶晶的妈妈拨通了金定好的电话,说话间忍不住哭起来。“请你们放心,孩子的事我们来想办法。”金定好的话,给晶晶妈妈吃了颗“定心丸”。2月9日晶晶解除隔离并离院,2月10日一早,晶晶妈妈给他发了一张他工作时的背影照,并留言:“这是晶晶给你拍的,你们要做好防护措施,乐清有你们,让我们这座城市很有安全感。”

  “孩子住在医院,家长们都很担心。为避免孩子家长出现焦虑,我会留自己的电话给他们,让他们可以从我这知道孩子的情况。”金定好说。孩子们在隔离区,一人一个病房,会经常哭闹。他与其他医护人员一起,空闲的时候安排他们看书、画画,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在年前,金定好便和妻子将2个孩子分别“派送”至父母家及孩子舅舅家。提起两个孩子,金定好有些愧疚,他与妻子已有20多天没见到孩子了,但隔离病区的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颜,给了他很多安慰。

  病房清洁 全力保障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露露

  2月13日16时多,乐清市中医院护工张香凤完成工作后,从隔离病房里出来,第一时间跑到厕所解决了内急,之后又端着水杯咕咚咕咚喝下一大杯水,这才坐下来喘口气。主管张敏看到她嘴唇因上火干燥开裂了,瞬间眼眶红了。

  张香凤今年61岁,白石街道人,是一名老党员,她和丈夫钱国池同为琛江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员工,两人一起在市中医院做保洁员。“中医院设置隔离病区后,需要有护工对病区进行日常护理。”张敏说,原本安排好的员工因恐惧,临阵退缩了。当时张香凤已经下班回家,知道情况后,连夜赶到医院,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房工作。“我是党员,我先上”。从1月25日起,张香凤经过医护人员的简单培训后,便上岗了,至今没有换过岗。

  张香凤说,防护服紧缺,能省则省,能一个人做完的就不要再让其他同事进来了。每天吃完早饭后,她便不敢再喝一口水,10时准时进入隔离病房,配比消毒水喷洒整个病区,消毒病床、柜子、卫生间,清理所有垃圾,为转院和出院病人更换床品……每出院和转院一个病人,一张病床的消杀工作就需要近一个小时,护士们提醒她防护服穿着的时间为4小时,而她总是仔细妥帖地完成每一项程序才从病房出来,往往超出了一两个小时。“阿姨让我特别感动,防护装备穿着笨拙又憋闷,走路就感到缺氧,但她一直在体力劳动,面罩上充满了蒸气,有时看不清路,她全凭着对病区的熟悉摸索着干,任劳任怨。”病房里一名医生说。

  钱国池知道妻子辛苦,更理解医护人员的不易,疫情开始以来,他一直担任着送标本的任务,护送病人检查,给医护人员送饭,只要哪里需要帮忙,他就立刻上前。午休时,钱国池本可以回去休息一下,但他从来不离开医院,就坐在凳子上休息,手机随时开着。“休息时间,万一突然有活,医护人员找不到人多着急。”钱国池说。

  配送蔬菜 共渡难关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海虹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忙碌身影中,有一对夫妻,一天的睡眠时间连5个小时都不到,这对夫妻档就是乐清市聚疏园生鲜配送中心的老板陈斌和妻子赵章英。自疫情发生后,为保障辖区居民的菜篮子,他们从正月初二就开始忙活了,公司里只有6名员工,订单量又大,所以夫妻俩都上一线配送,每天凌晨2时起床出去采购,7时许回来开始分拣各类菜品,然后开始一天忙碌的配送工作,一直到23时许才收工。

  “半个多月了,我们家也不敢回,一直住在公司里,孩子一面也没见到。”赵章英告诉记者,父母年纪大了,所以他们在开工前,就将女儿和儿子分别交给姑姑和舅妈照看,正月初二那天,他们回家简单收拾了点换洗的衣服,就在公司里“安营扎寨”了。每天挤在1米多宽的小床上,累得一躺下就能睡着,三四个小时后,闹钟一响,立即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别看陈斌他们的公司是生鲜配送中心,蔬菜、猪肉、海鲜等啥都有,但公司里没有厨房,加上这半个月来,每天订单刷爆,他们的配送任务很重,每天只能吃点方便面、面包充饥,有时忙起来甚至连饭都忘了吃。

  “3个小时,600个订单,你可以想象,我们有多忙碌。但这点苦,对我们夫妻来说还是能承受的,毕竟现在还处在创业阶段,眼下又是特殊时期,必须要做好配送服务。”陈斌说,公司成立近两年,这是第一次面临大挑战,尤其是没有通行证的那段时间,夫妻俩很发愁,一边是源源不断的订单,一边是各村管控升级,菜送不到居民家,客户着急,他们也着急,尤其是运货车进不了公司所在的村里,只能在村口分拣商品,几天又恰逢下雨,那心情真是糟糕透了。幸亏几天后,有关部门给他们发放了通行证,才解决了送货难的问题。

  “老公很辛苦,这阵子每天车上一两吨的货,常常都是他一人卸货,看着让人心疼。”赵章英哽咽道,这也让她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夫妻俩同舟共济,共克难关,也是一种美好。现在跟孩子们视频聊天,4岁的儿子都不愿意跟他们说再见,就想多看看他们。他们都盼着疫情早日过去,国泰民安!

  卡点后厨 互相配合

  ■叶泱程

  “辛苦了!大家快来领饭吧。”2月13日中午,南门社区妇联副主席陈其燕张罗前来领盒饭的抗“疫”人。“谢谢!你们也辛苦了!”一声声道谢,一句句辛苦了,让陈其燕和其他人员心里暖暖的。

  陈其燕说,南门社区在年前就开始每天为志愿者提供免费的饭菜,四菜一汤是标配。她是在正月初二来社区食堂帮忙一起洗菜、做饭的。“去年年底,我都在卡口帮忙。后来看到社区食堂人手不够,我也就加入了这支队伍。”陈其燕介绍,社区食堂每天都供应中、晚两餐。人多的时候,一顿便要100来份,最少也有70余份。“我和施乐蕊、卢双等后厨人员要配合得很默契,才能保证志愿者们都能吃上美味而热乎的饭菜。”

  “哎呀,没菜了啊,这可怎么办呢?”在西霞桥卡点执勤的黄建林来到社区食堂顿时傻眼了。“今天你来得太晚了呀,我们给你煮个面吧。”陈其燕说完便转身与搭档们开始为他“开小灶”。陈其燕说,经常有些抗“疫”人过了饭点才来,自己都会给他们做些炒饭、面条之类的。

  “有时我所在的卡点也要值班,我就会让我老公代我在卡点站岗。”陈其燕笑着说。她的丈夫周士杰也是抗“疫”大军中的一员,他在西霞桥卡点执勤,负责量体温、登记等工作。“在检查过程中,大家都很配合。就是有些老人不理解我们,时常跟我们‘抬杠’,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讲解,他们也能很快接受。”周士杰说。

  提起自家的两个孩子时,陈其燕和周士杰相视一笑。大女儿已经25岁了,小的刚上高一,全凭“大带小”,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俩就是想为大家做点事。”陈其燕说。